Lua 中的随机数
<p>Lua 随机数算法用的是 libc 中的 <code class="highlighter-rouge">rand</code>, 也就是 LCG。然而这个算法的随机性一般。尤其是在一些平台上,当随机种子变化非常小的时候,产生的随机数变化也非常小。这样再经过 Lua 的精度取舍之后,产生的随机序列仍然很相似(<u>伪随机的结果变成可预知性</u>)。</p>
lua-l 上也讨论过这个问题 msg00564,lua 的作者之一 @lhf 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先弹出前面几个看起来“不怎么随机”的随机数。另外,作者也写过一个基于 MT 算法的 C lib: lrandom,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下。
然而在 lua-wiki 上有一种更为巧妙的实现(这个用例同样是有缺陷的,这里只是为了引出上面的问题。以后我会单独讨论这个问题):
local seed = 123456
for i=1,2 do
math.randomseed(seed + (i-1)/10)
local num = {}
for j=1,10 do
table.insert(num, math.random(100))
end
print(table.concat(num, ","))
end
math.randomseed(tostring(123456.1):reverse())
local num3 = {}
for i=1,10 do
table.insert(num3, math.random(100))
end
print(table.concat(num3, “,”))
运行结果:
61,66,19,75,44,61,68,1,33,4
61,66,19,75,44,61,68,1,33,4
85,40,79,80,92,20,34,77,28,56
就是把变化较小的 seed 倒过来(低位变高位),再取高位 6 位。这样,即使 seed 变化很小,但是因为低位变了高位, 种子数值变化将会很大,就可以使伪随机序列生成的更好一些。
这里我也来介绍一个方法,效果也还不错(利用匿名 table 的地址来生成变化较大的 seed):
math.randomseed(os.time()+assert(tonumber(tostring({}):sub(7))))
值得庆幸的是 LuaJIT 已经将随机算法替换为 Tausworthe,也就是 LFSR (亦或 TURN),循环长度达到 2223,并且能产生出质量更高的随机数。
在 LuaJIT 再次运行上面的用例:
local seed = 123456
for i=1,2 do
math.randomseed(seed + (i-1)/10)
local num = {}
for j=1,10 do
table.insert(num, math.random(100))
end
print(table.concat(num, ","))
end
运行结果:
96,80,47,13,41,27,81,31,29,13
93,63,35,31,16,70,79,76,26,72
可以看到生成的随机数质量已经非常不错了。我们继续来缩小 seed 的差距,看下 LFSR 的表现如何:
local seed = 1.5089477744541
for i=1,2 do
seed = seed + 0.0000000000001
math.randomseed(seed)
local num = {}
for j=1,10 do
table.insert(num, math.random(100))
end
print(table.concat(num, ","))
end
运行结果:
13,8,8,25,15,36,23,84,79,44
21,8,72,38,74,60,73,6,79,8
可以看到当 seed 变化非常小的时候 LFSR 同样会表现不俗。综合来说,LFSR 已经是一个很好的随机算法,可足够快速地产生健壮随机数。但是其并不安全(包括 MT 算法,因为 MT 也是基于 LFSR 的),在安全因素比重很大的地方比如 csrf 或密码重置的 token 等等,应该尽量避免使用。